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

来源:优雅品味吧 1.02W

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网瘾标准如何界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迷恋网络背后的社会诱因。如何把网瘾一族拉回到现实世界,似乎更该成为网瘾课题组的研究主题。今天一起看看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

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1

又是一条假新闻。“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为网瘾”原来并非所谓的卫生部网瘾诊断标准。前天,负责研究起草网瘾、酒瘾界定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师田成华表示,近期有关网瘾标准的报道是冒用课题组的名号,与课题组无关。并称关于网瘾标准的研究,届时将由卫生部统一发布,时间争取最快赶在明年上半年

以时间来界定网瘾标准,本身就很荒唐,好在原来只是条假新闻,让不少工作离不开网络的上班族稍稍松了口气。然而40小时的标准界定被否认了,但具体标准应该如何界定,公众依然一头雾水。课题组负责人说了,网瘾标准的研究成果到时会提交卫生部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卫生部统一发布。在此之前,他们不会将项目内容向外发布。

很奇怪,网瘾标准的制定居然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任凭一些专家闭门造车,而不是公开向公众、特别是网民征求意见。其实,网瘾标准到底要怎么定,是不是一定要以上网时间来衡量,网民最有发言权,可现在偏偏忽视网民的声音,这无法不让人担心,到时公布的标准是否一样存在“被网瘾”的可能。

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
  

上网究竟会不会迷恋到犯瘾的地步,实事求是地说,网瘾是存在的,就和酒瘾、烟瘾、赌瘾和毒瘾一样。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我国网瘾青少年高达1300多万人,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个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虽然无标准的网瘾认定有失客观,带有一家之言的味道,但多少表明网瘾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基于网瘾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之大,对于网瘾的社会认知,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标准的讨论上,不是说今天弄个网瘾的'标准出来,明天就对照这个标准来对症下药,就能戒除网瘾。透视网瘾的背后,那个能让人尤其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根源——网络游戏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网瘾不能全怪罪于网游,这毫无疑问。但网游是网瘾一族的最主要诱因,这也是事实。一个《魔兽世界》停止服务器,即可以引发“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厘头走红,这背后隐藏的正是网游的寂寞文化。玩家宁愿沉溺于虚拟世界,也不愿回归现实世界,因为失去了网游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寂寞的世界,这种沉沦便很容易转化为网瘾。

当然,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衍生出来的产品,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是说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也不是说网络游戏的存在就必然导致网瘾。但事实证明,网游产业是把双刃剑,当网吧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把玩网游当作上网的唯一目的,当耳边不时传来孩子因迷恋网游而需要“妈妈喊其回家吃饭”时,我们是否有必要对网游产业的过度发展而保持清醒的认识呢?

其实,网瘾标准如何界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迷恋网络背后的社会诱因。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终是有边界的,如何把网瘾一族拉回到现实世界,似乎更该成为网瘾课题组的研究主题。

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2

“网瘾”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是生活的港湾,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杨的父母在小镇开了一家小店铺,平时忙于生意,忽视了对小杨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小杨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太多的温暖和关心,就转向了虚拟的网络世界。

2、学校教学方法不科学。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正处在探求未知的时 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面对这样一 个鲜活的群体,部分老师却未能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授模式趋于雷同,对新知识的讲授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留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考试,学生 答卷”,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而网络却可以给 人带来层出不穷的新奇感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便易出现厌学情绪。

网瘾标准争论的背后是什么 第2张
  

3、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确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网络世界 充满了大量反映社会负面问题的信息,弥漫着 浮躁的情绪。一些学生长期沉迷在负面情绪之中,借助网络平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也有一 些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思进取……小杨就是因为经不住诱惑而沉迷于网络,在网络游戏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小杨的注意力一直被网络游戏吸引,导致他对课堂里所学的课程,从听不懂,到不想听,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失去了学 习的信心。

4、个人意志不坚定。 从小杨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他知道自己是初三毕业生了,应该好好学习,但一离开学校,他就奔向电脑,一接触电脑,他就无法自拔,不能把精力与兴趣集中到学习上来,产生厌学情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