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瑞个人资料简介 成就荣誉 从业经历 执导作品

来源:优雅品味吧 6.26K

白景瑞简介

白景瑞,男,1931年6月10日生,台湾电影导演,是60年代为数不多的欧洲留学派,与好友李行一起,积极参与健康写实主义电影,后对金马奖改革贡献较大。1997年12月11日病逝。....

白景瑞个人资料

白景瑞,男,1931年6月10日生,台湾电影导演,是60年代为数不多的欧洲留学派,与好友李行一起,积极参与健康写实主义电影,后对金马奖改革贡献较大。1997年12月11日病逝。

白景瑞个人资料简介 成就荣誉 从业经历 执导作品

白景瑞照片

白景瑞成就荣誉

长期从事电影理论与方法研究,颇有造诣。多次获金马奖,文艺协会电影导演奖,国际天主教金炬奖,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及文艺协会奖状。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先后入意大利皇家罗马艺术学院、贝鲁加大学、国际大学、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深造,受到西方电影艺术思潮影响。回台后历任台湾(台北学生)杂志社编辑、中学美术教员(自立晚报)、(征信新闻报)驻欧洲特派员、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中央电影公司"制片部经理、导演、台北艺术传播公司董事长、"中央电影公司"制片部经理、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教授、金马奖评审委员等职。为台湾第一位研究电影艺术博士。 白景瑞

白景瑞从业经历

1947年:随南京励志中学高中部迁往广州,后入海军军官学校,并随校至台湾。 白景瑞

1950年:入台湾师范学院艺术系攻读美术专业。

1954年:毕业后曾任中学图画教师,并服军官役一年。

1956年:任《自立晚报》记者,兼写影评、画评。曾在影片《合欢山上》中饰演角色,并兼任场记。

1960年:任《自立晚报》和《中国时报》驻意大利特派员。

1961年:入罗马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及舞台设计。

1962年:在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学习电影。

1964年:入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64年:任编审、制片部经理 导演,兼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

1964年:至现任大众电影公司董事长、白景瑞企业公司董事长。

1967年:导演影片《寂寞的十七岁》,同年获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67年:《新娘与我》、《家在台北》,突破台湾电影传统的叙事手法,采用分割画面等技巧。

1969年:年获第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1969年:获得第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70年:获第八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1970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一届文艺奖章电影导演奖。 白景瑞

1969年:退出中影,与李行等合组大众电影事业公司。

1971年:导演的影片《再见阿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73年:在台湾创办大众电影公司,在香港创办白氏电影公司。后又创办金纶企业公司,白氏企业公司。

1976年:在美国创办亚美艺术公司,白氏国际开发公司,均任董事长。

1977年:到欧洲拍摄《人在天涯》,1977年获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

1989年:任台湾"电影导演协会"常务理事。

执导作品

1967年:《还我河山》(与李嘉、李行合作)

1967年:《寂寞的十七岁》

1968年:《第六个梦》

1968年:《新娘与我》

1968年:《今天不回家》

1968年:《喜怒哀乐之喜》

1970年:《家在台北》

1971年:《再见阿郎》 白景瑞

1972年:《老爷酒店》

1972年:《两个丑陋的男人》

1973年:《白屋之恋》

1973年:《大三元》(其中一段)

1973年:《东南西北风》

1973年:《彩云飞》

1974年:《我父、我夫、我子》

1974年:《晴时多云偶阵雨》

1975年:《女朋友》

1976年:《枫叶情》

1976年:《一帘幽梦》

1976年:《门里门外》

1976年:《秋歌》

1977年:《异乡梦》

1977年:《人在天涯》

1977年:《不要在街上吻我》

1978年:《沙滩上的月亮》

1978年:《踩在夕阳里》

1978年:《摘星》

1979年:《忘忧草》

1979年:《一对傻鸟》

1981年:《皇天后土》

1982年:《怒犯天条》

1983年:《大轮回》

1984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1990年:《嫁到宫里的男人》

影片介绍

内容简介:

品学兼优的高中女学生唐丹美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但因父母经常外出,对她的成长漠不关心,使她感到空虚和寂寞。她暗恋着表哥冯泽,曾为他准备了一个"祝你永远幸福"的小信物,但却始终没有勇气送到他手里。冯泽出国前夕,丹美的父亲设宴为他饯行。席间,冯接到丹美的电话,要他立刻去接她。同时又接到旧情人林雪的电话,要他即刻与她会面。冯泽驾车到林雪家,两人发生争执,冯泽表明要与丹美的姐姐丹苹结婚,林雪一怒之下用器皿打破冯泽头部,血流如注,在赴医院途中,不幸车毁人亡。丹美以为表哥是应她的约而死,自责甚深,踽踽徘徊台北街头,甚至进教堂寻求救赎之道。最后终于患了精神分裂症,住院诊治。林雪也因内疚服毒,被送到同一家医院治疗。当丹美知道表哥之死并非她的过失后,经过一段疗养,逐渐恢复了健康。 白景瑞

内容简介:

台北市某公司设计员方大维,同新娘林美云步入教堂举行婚礼。方大维蓦见旧友莎莉杂于人群中,不禁想起过去的恋爱经历。他曾与莎莉结伴出游,莎莉挥霍无度,常令大维窘迫。后于图书馆邂逅女同学月琴,求爱遭到拒绝。又与女运动员剑英过从,练长跑时,又感力不从心,半途而退。最后终于与林美云结为百年之好,思之不禁喜上眉梢。林美云回忆往昔,也不胜感慨。她先结识吝啬成性的马百忍,后与崔大化交往,无奈崔乃一油头粉面的儇薄少年。后遇杨某,谁知杨某竟是市侩男子,鄙俗之态,令人作呕。后于赴高雄的火车上,与去高雄办时装展览会的方大维同座,林美云因小包自行李架上跌落方大维头部,忙致歉意,因而相识。两人在高雄同游,情感日深。 返台北后,美云约大维见其父母。林父固执而骄傲,对大维的职业颇多误解,言谈之间,对他毫不信任。方受辱离去。林父为女择婿,美云佯病绝食。母怜爱女,谓等大维事业上有所表现,再说服其父。大维举办时装展览,介绍国产衣料,几经波折,终于取得服装设计家张静娴的帮助。大维与张共商展览事宜,林父误认大维有新欢。美云得知后愤然,大维解释无效,静娴闻故,亲访美云,经密谈,误会冰释。时装展览会开幕之际,大维邀美云全家光临。独不见美云前来,正惊异之际,新婚礼服表演登场,只见美云盛装出场,雍容华贵,美姿端庄,观众惊叹,掌声雷动。展览会极获成功。他们的婚礼由神父主持,在喜庆的气氛中进行。

内容简介:

夏之云、如茵、何范、冷露、吴大任同坐一班飞机自美国返回台北。夏之云在美国学农业,与美籍华人如茵结为夫妻。他们回到父母的农场,被恬静的山庄、健壮的牛群所陶醉。之云的妹妹夏之霞是个崇洋的女孩,一心想让哥嫂带她出国。何范在美国勤工俭学,整日在餐馆端盘子,不好好学习。他与娟娟通信多时,这次回台北拟与娟娟结婚。一日,他带娟娟在日月潭游玩,与之霞相遇,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冷露原在台北与画师王溥相好,后跟商人去美国,因婚姻失败,遂似倦鸟归来,想与王溥重修旧好。但两人话不投机,鸿沟难填,最后仍旧分手。吴大任在美国大学毕业后,留美任水利工程师。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姑娘,便回台北与原配淑 离婚。他不住在家里,对妻子冷漠无情,引起父亲、弟弟和邻居的愤慨。淑 在大任留美期间含辛茹苦,挑起教子、照顾小叔及半瘫痪的公公的重任,毫无怨言。大任终被妻子勤劳贤淑的品德所感动,并看到台湾水利建设的成就,决定留在台北,合家团圆。冷露感到自己失去了一切,决定留在台北任幼儿园老师,重新生活。夏之云夫妇治愈患病的奶牛后亦决定留下,帮助父母经营农场。之霞知道哥嫂不能带她去美国,为达到出国目的,与何范在台北举行了婚礼,但在去美国之前,又感到茫然。

内容简介: 白景瑞

台湾南部小镇上,有个女子乐队,每天为婚丧嫁娶演奏,收入甚微。队员桂枝貌美聪慧,因家境贫困,到乐队吹奏乐器。乐队队长老猴子暗恋着她。乐队老板娘的侄子阿郎,长得英俊潇洒,不务正业,被不少女人追逐。他常到乐队与女队员厮混。老板娘不喜欢他,桂枝也瞧不起他。一次,桂枝看到阿郎为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将一个女人送给他的汽车和衣物退还,遂改变了对阿郎的看法,两人开始恋爱而且有了孩子。但终因阿郎的不负责任,桂枝在伤心之余只好答应五十多岁的老猴子的求婚。老猴子为桂枝还清其父母借老板娘两万余元的债务。不料一次桂枝偶遇阿郎,又重新燃起恋情,两人相偕到高雄谋生。阿郎开始洗心革面,力图负起养家的责任,但苦于无一技之长。为了糊口,他摆起了西瓜摊,却被取缔。一气之下,他把西瓜摊砸个稀烂。几经波折,婚姻陷于绝境。最后他找到一份驾驶货车运猪的工作,日夜冒着生命危险开车赚钱。桂枝担心他的生命安全,以离开他作威胁,要他辞掉运猪的工作。阿郎不肯。桂枝坐火车上台北的那一晚,目睹阿郎驾驶运猪车欲超越火车而在车祸中丧生的惨景,痛不欲生。

内容简介:

本片由人死后再投生,轮回三世,冤冤相报的三段故事组成。 白景瑞

《第一世》

描述明朝锦衣卫高手,奉命护送一官员之女赴京,嫁给锦衣卫右都督作侍妾。途中他为将美女占为己有,杀尽随行人员,掳美女入山隐居。美女的未婚夫为义军首领,为救未婚妻,一直尾随于后。在山中经过一场恶斗,将锦衣卫双眼刺瞎,美女及未婚夫亦惨死于锦衣卫之手。

《第二世》

描写民国初年,一个戏班正当经营遇到困难,无法维持之际,得到一富家公子的大力协助。公子与戏班花旦,初见时即感曾在冥冥中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以身相许。公子之母坚决反对儿子娶戏子为妻。花旦的师兄已暗恋师妹多年,因妒嫉师妹与公子相好,在演出《坐楼杀惜》时,假戏真做,将师妹杀死。

《第三世》

叙述当代澎湖岛上一个法师及其兄弟乩童相依为命。一个现代舞蹈女艺人来到澎湖渔村,与乩童偶遇,一见钟情。女艺人要带乩童到台北去开拓新生活。乩童陷入传统势力与现代思想,亲情与爱情的矛盾。最后,在一次法会中,乩童不肯爬刀梯。法师无奈,只好自己爬上刀梯,不幸失足身死。乩童与女艺人终于结为夫妻。

人物传略

1931年出生于辽宁营口,籍贯海城。1949年以流亡学生身分赴台,考上省立师范学院(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外文系,后转至艺术系;在大学期间认识同为话剧社的李行,两人结为好友。50年代初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不设防城市》(1945)、《单车失窃记》(1948)等影片在台上映引起热潮,并在台湾的报纸与影评方面引发热烈的讨论。此时刚退伍(1957)的白景瑞,在《自立晚报》当影剧记者,同时以"白担夫"这笔名在联合报中写影评与画评,在看了多部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后,决心赴意大利学习电影。1959年白景瑞预支《中国时报》半年稿费作为旅费,以《中国时报》特派员及《自立晚报》驻意记者的身分远赴意大利。1961年入罗马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及舞台设计。1962年在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学习电影,成为第一位留意学习电影的华人。 白景瑞

1964年白景瑞学成归来,先在中影担任编审委员,之后陆续担任制片部经理、导演,同时兼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1965年,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影总经理龚弘以"写实并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样也可拍出温暖人心的人情味"的想法,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的路线,引导台湾电影进入新的创作意识,拍摄了第一部健康写实片《蚵女》(李行导演,1964),白景瑞即担任此片剪接。到了第二部健康写实片《养鸭人家》(1964)时,白景瑞则实际参与策划与剧本讨论,将在意大利所学得的技术引进台湾,促进了"健康写实"的成形。他发表文章及演讲,以引介欧美新电影理论,促进台湾电影新思潮的发展;同时也引购新型的剪辑、录音等设备,让国内的电影技术向前进一步。

1966年白景瑞辞去经理职务,与李行、李嘉合导《还我河山》。1967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寂寞的十七岁》,本欲将当时青少年的内心空虚的状况,加上因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拍出,白景瑞自言道:"我原本是要很强烈直接来写这个严重现象,由于中影当局有许多顾虑,担心遭有关人士抨击,只好全盘修改,才弄成似维美派电影。"然而本片仍为他赢得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等诸多奖项,奠定他在影坛的地位。1969年他退出中影,与李行等合组大众电影事业公司。1970年导演的影片《再见阿郎》(改编陈映真小说《将军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其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之一。1976年自组白氏电影公司。1984年执导《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8年担任第25届金马奖工作委员秘书长,改革许多制度。1995年二度担任金马奖执委会秘书长。1997年在金马奖颁奖前于凯悦饭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辞世。

白景瑞的作品横跨60-80年代,经历过健康写实、文艺爱情电影与文学改编电影的风潮。其作品在写实风格、喜剧片的结构技巧、摄影等方面,为台湾电影带入新的影像经验。在写实风格方面,将电影中的场景大量拉至户外,就实景来摄制,在对自然光的采用、捕捉、应用上,与白景瑞长期合作的摄影师林赞庭则功不可没。在喜剧片方面,导演《新娘与我》(1969)、《今天不回家》(1969)、《家在台北》(1970),突破台湾电影传统的叙事手法,并采用分割画面等技巧,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在白景瑞的从影生涯当中也拍过一些政宣片如《还我河山》(1966)、《皇天后土》(1980)、《日内瓦的黄昏》(1986)等,其中《还》、《皇》在票房上都很卖座,但到1980年代末期,一些公营片厂拍出如《823炮战》、《日内瓦的黄昏》等片,市场反映冷淡,宣告政宣电影的结束。在此之前白景瑞也曾因政策与国情的问题修改原先对于影片的构想,《寂寞的十七岁》便是如此,造成原本可以有更锐利的表现,却在政策的原因之下,使其光彩锐减。

人物详细年表

白景瑞1931年生于中国辽宁营口,真实生日不详,身分证上的出生日期是6月10日。时适逢九一八事变,襁褓中与父母逃难入关,迁居北平。

1936年因父亲白沛霖(云生)出任安徽芜湖营业税局局长,举家迁居芜湖,时白景瑞六岁,进入教会幼儿园就读。

1937年白景瑞七岁近汉口第四国小就读,并开始跟大人一起进电影院,观看默片,如《关东大侠》、《火烧红莲寺》等片。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再度举家逃难。

1938年全家逃难至中国四川涪陵。

1939年白景瑞九岁,就读重庆大溪沟小学,与曾任中共统战部长的阎明复为同学,当选班代并参加演讲比赛。

1943年进入重庆私立巴蜀中学初中,参加辩论会,演出话剧,曾拿到全校作文、绘画第一名。开始喜欢文学、戏剧、绘图、运动,并阅读许多翻译作品,尤以苏俄高尔基与屠格涅夫的作品最为欣赏,而重庆抗建堂等第演出的话剧如《棠棣之花》、《日出》、《虎符》、《少奶奶的扇子》等三年内没有漏看一出,电影及歌剧等作品也经常观赏,自此奠定了其对于戏剧和电影的深厚基础。

1945年初中毕业。

1946年白景瑞随二哥白景新复员去南京,进入励志社附属励志中学就读高中。因父亲复员回东北,又与家里失去联络,便靠每学期所选出德智体群美最优一名免学杂费的奖励来就读高中。

1947年因国共内战局势不稳,白景瑞随校迁至江西泰和沿溪渡,此时开始写诗,喜爱艾青、臧克家的作品,在校活跃。

1948年因江西告急,励志中学再度迁校,但因政府无力照顾,白景瑞自此成为流亡学生。白景瑞几经辗转到广州考海军军官学校,作弊考上,但却被登陆艇送至澎湖;六个月后正式考上海军军官学校,但因不合其理想,十八岁时以流亡学生的身分到台北,因巧遇父执辈的袁腾而经介绍担任少年时报助理,并筹办《学生半月刊》,以笔名写诗、评论、画漫画,以赚取生活费。

1949年考入行政专科学校,与黄信介同班同学,参加艺术工作队及舞台剧的演出;白天在康乐总队总队部工作,曾参加大专组漫画比赛,获得冠军。年底考上省立师范学院(现国立师范学院)外文系。

1950年经外文系系主任梁实秋及艺术系系主任黄君壁同意,转系至艺术系,为师范的公费生,热衷于话剧的演出,因此认识了当时主持话剧社的李子达(即李行)。导演话剧《禁止小便》,演出李行导演的话剧《火烛小心》。

1951年导演校园话剧《梁上君子》(师院话剧社)及《升官图》(淡水英专),并以白担夫之名活跃于学校的剧运。

1952年参加大专学生在中山堂公演的《新红楼梦》,导演校园话剧《美男子》、《野玫瑰》。

1953年演出平剧《甘露寺》,导演戏剧社三幕喜剧《天涯若比邻》。

1954年师院毕业,入伍训练。

1955年结训退伍,在文山中学担任美术教员。

1956年转至虎尾女中任教。

1957年退伍,经李行介绍至《自立晚报》担任影剧记者,另以笔名白担夫在黄仁主编的《联合报》艺文天地中写画评及影评,在此时因观看许多意大利电影《不设防城市》、《单车失窃记》深受震撼而开始想至意大利留学的念头。

1958年演出《合欢山上》-(潘垒执导)并兼任场记。担任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委员。

1960年六月,白景瑞以中国时报特派员及自立晚报驻意大利记者身分,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行。

1961年经由友人王(王玉)带领到罗马东方书院学习意大利文。进入罗马皇家艺术学院研读绘画及舞台设计,进入贝鲁加大学习文学,至国际大学修习电视课程。名字被选入国际画家名册内。

1962年进入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就读。担任《彷徨末途》场记,《乡野》助导。参加卓别林电影学会会员,与ReneClair、FedericoFellini、PietroGermi、NanniLoy一同讨论电影。利用暑假至德国幕尼黑打工赚取生活费,并代表意大利外籍学生转道瑞士开会,顺道访问西班牙。

1963年担任《马可波罗东游记》(意大利导演波路波路蒂执导)的艺术指导且参与演出。拍摄学生短片作品《钟情者痴》,身兼导演、编剧、剪辑。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课程结业,放弃在外国的工作机会,于返国前夕,奉于斌主教之命,至各国考察电影教育,收集有关大众传播课程资料,作为辅仁大学开设大众传播系的参考,并担任于斌枢机主教在纽约的私人秘书一个月。

1964年返国经由余纪忠先生推荐给中影公司总经理龚弘,担任编审委员。受文化大学聘用为戏剧系教授。担任蒋介石的意大利文翻译,并被蒋经国召见。

1965年担任《蚵女》的剪辑,修改《养鸭人家》,促进了当时中影健康写实主义电影风格的成形。担任中影制片部经理。与叶青青结婚。

1966年策划《哑女情深》、《婉君表妹》等片,并从意大利购置最新式桌型计算机剪辑机、胶纸接片机,成为亚洲最先使用的地方,促使国内的电影技术在蒙太奇、录音和设备上更进一步。

1967年执导《寂寞的十七岁》,此为其第一部独当一面担任导演的作品,此部作品被选为台湾代表,参加亚洲学会。策划拍摄《我女若兰》、《雷堡风云》等片,执导《还我河山》其中三分之一,所拍摄的惊险镜头如悬崖追击等,开台湾电影先锋。

1968年以《寂寞的十七岁》获得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本片同时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的奖项;并在第十三届亚洲影展中获得青少年问题最有贡献金穗奖及菲律宾迪伦夫人纪念特别奖,饰演男主角的柯俊雄也因本片而获得最佳男主角金穗奖,获得了亚洲影帝之衔。

1969年执导中影新片《新娘与我》、《今天不回家》等片,而由台北市数名影剧记者投资拍摄,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第六个梦》突破旧有文艺片的型式。执导《今天不回家》,本片为大众电影公司奠下了影业基础,片中的单线多点或三线并行发展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分割画面剪辑技巧的使用,带给当时的观众新的观影经验,造成轰动。在本片当中带入了意大利喜剧片的技巧,即运用蒙太奇和音响对位所产生的碰撞来造成喜感的产生,与好莱坞运用演员肢体表情所造成的滑稽与闹趣不同,在票房上创下纪录,当时四天总收入就破两百万。以《新娘与我》获得第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及最佳导演奖,本片同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汪晋臣),第十五届亚洲影展金禾奖最佳录音(林丁贵),白景瑞将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八七水灾的难民。执导《喜怒哀乐》其中的《喜》一段李行执导《哀》。

1970年因执导《家在台北》获第八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归亚蕾)、最佳剪辑(汪晋臣);第十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归亚蕾)、最佳编剧(张永祥)、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一届文艺奖章电影导演奖。

1971年执导《再见阿郎》,本片为白景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可惜叫好不叫座,而当时的金马奖在重视政宣主题之下,认为本片过于灰色而在金马奖上失利,仅得到最佳技术特别奖;而本片的投资者在票房与金马奖都失利的情况下,并未参加任何国际影展。

1972年因《再见阿郎》叫好不叫座,之后的《老爷酒店》、《两个丑陋的男人》白景瑞陷入了创作的低潮当中。

1973年执导《白屋之恋》,本片使男主角邓光荣一夕成名。与李行、李嘉联合执导《大三元》,拍摄其中《静静的下午》一段。开拍白氏公司第一部影片《东南西北风》,本片为集锦式影片。

1974年执导《晴时多云偶阵雨》,本片在台湾掀起了一股"风雨潮"。

1975年与黄仁策划合作《女朋友》,萧芳芳因本片而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林赞庭则获得金马奖最佳彩色摄影奖。

1976年到韩国拍摄《一帘幽梦》。被推选为大众电影公司董事长。

1977年白景瑞率工作人员赴欧拍摄《人在天涯》、《异乡梦》、《不要在街上吻我》(原名《留学生》),其中《人在天涯》获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男主角(秦祥林)、最佳女主角(胡茵梦)、国际天主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国分会金炬奖。

1979年名字被列入中华民国名人录、中华民国企业家名人录。

1980年再度赴韩拍摄《皇天后土》,得到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宋楚瑜的支持,本片突破当时国共题材电影中的许多禁忌。

1982年至瑞士和非洲拍摄《日内瓦的黄昏》。

1984年拍摄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为白景瑞的代表作之一。与李行、胡金铨联合执导《大轮回》,白景瑞执导其中"现代世纪"的部分。投资经营餐馆。

1985年因投资失败而拍摄商业通俗片《何姨十二金钗》。

1986年与投资经商的会计林小姐结婚,由李行担任证婚人。

1988年担任第二十五届金马奖工作委员秘书长,改革许多制度,而此年度的金马奖得奖影片多为港片,台湾电影界多能接受。

1989年受美哥伦比亚大学影剧系系主任MilosForman之邀,到该校演讲三天,并放映《皇天后土》及《再见阿郎》。

1991年至北京拍摄第一部集合两岸三地演职员的《嫁到宫里的男人》,但在票房上失利。八月与张华在长春结婚,此为其第三次婚姻。

1995年二度担任金马奖执委会秘书长。妻张华获准入境台湾定居。

1996年任职经济性杂志《策动天下》,半年试刊后停刊。

1997年在金马奖颁奖前于凯悦饭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辞世。

1998年获颁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纪念奖。

1999年获颁第三十六届金马奖终身成就纪念奖。

参与作品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