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

来源:优雅品味吧 1.28W

“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在人们的心目中,能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而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更是能上重点大学的“苗子”,因此,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他们在身心和人格上都应该比其他学生更加健康和健全,现在分享“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

“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1

在人们的心目中,能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而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更是能上重点大学的“苗子”。因此,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他们在心身和人格上都应该比其他学生更加健康和健全

所以,一旦他们出现“越轨”行为,人们就会惊诧不已。其实,优等生也是人,每个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都会发生巨大的冲突和碰撞,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冲突和碰撞,就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患。

“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
  

优等生的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高自大心理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往往都是“家里受宠,学校被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多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

因而,他们大多目空一切。这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使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而往往会为偶尔的几次考试失败而沮丧,从而开始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当怨恨在心中结成块垒,他们就很难悦纳自我,往往由极端的自傲心理转化成极端的自卑心理。

焦虑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那些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们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位置,因而,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成功的喜悦。但是,只要深究其里,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优等生们大都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但当预期的目标受诸多的因素制约而未能实现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试名次再往下跌,以致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应试能力下降。

嫉妒敌视心理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惟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因而在优等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表现也较为突出。

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的产生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

闭锁排他心理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2

一、高傲心理

优秀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喜欢发号施令。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

有的优秀学生持才倨傲,不可一世,不管别人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听,自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别人只能是被动的听众,容不得别人插嘴和批评,谈话的话题总要以自己的为主:在听取别人的谈话时却毫不专心,喜欢随意打断。

造成小学优秀学生产生高傲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优秀学生的确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别人,而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再加上他们自已缺乏虚怀若谷的气度,便产生了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傲气油然而生,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

二、好胜心理

优秀学生往往好胜心极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凡事总要比个高低,论个输赢,从不让人、容人。

造成小学优秀学生好胜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优秀学生的高傲心理使他们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尊严,不承认别人的需要与价值。

教育者要克服优秀学生高傲、好胜心理,就需要首先使优秀学生有自知之明:其次要教育优秀学生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其三要引导优秀学生正确评价别人的优缺点;其四要使优秀学生养成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作风。

“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 第2张
  

三、嫉妒心理

优秀学生往往嫉妒心很强,他们或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以保持与自己“同步”,或甩在自己的后面。过分的嫉妒心常使优秀学生的性格变得古怪起来,如抑郁多疑、神经过敏、执拗浅薄、自暴自弃、推卸责任等。

造成小学优秀学生嫉妒的主要原因是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优秀学生虚荣心很强,喜欢表现自己,什么都想比别人抢先一步;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缺少纯朴的善意;自私心较重,总考虑自己的荣誉地位;别人拥有的自己也企图占有,一旦别人超越自己,便油然产生嫉妒。

教育者要克服优秀学生的嫉妒心理,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其次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他人的成绩与荣誉;其三要鼓励他们合理竞争,化嫉妒为勤奋;其四要教育优秀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其五可进行角色交换。

四、脆弱心理

优秀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不知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的状态,因而变得萎靡不振。

造成小学优秀学生脆弱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分保护,优秀学生很少遇到困难,更不知受挫折的滋味,因而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者要使优秀学生克服脆弱心理,就要首先使他们学会改变思维方式,调整情绪;其次要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五、失落心理

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颓丧、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实现自我存在的愿望。造成小学优秀学生失落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优秀学生正在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外在环境。

儿童从幼儿阶段开始就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萌发需要别人承认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大都是从父母或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表扬、赞许中获得满足的。上小学后,儿童自我存在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自立性显著增强。

老师的赞许、重视,同学的美慕,在群体中发挥作用,都是他们向往的,并据此作出积极的自我价值判断。这种心理反射使优秀学生获得满足、愉悦、自豪的体验,逐步形成了优秀生角色的优越感。

一般说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驱动个体奋发向上的内部机制。然而,一个班级的优秀学生毕竟只是少数人,在不甘居人下的儿童中,有的积极奋发,踊跃参与竞争,但受数量限制无论如何不能全部遂愿。

于是,些优秀学生随着原有的地位的丧失,自我失落感便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他们以自我评价过高转向自我评价过低,失去奋进的内驱力。

教育者要克服优秀学生的失落心理,就要首先淡化角逐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引导优秀学生在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其三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优秀学生在这些群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热门标签